渔护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渔护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资讯】我们究竟在喝什么看蒙牛等巨头如何忽悠大众毛花羊桃

发布时间:2020-11-04 12:01:57 阅读: 来源:渔护厂家

我们究竟在喝什么 看蒙牛等巨头如何忽悠大众

21CN

“3·15”专稿

作者: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最近,正在召开两会,会上讨论的一个议题是关于简体字与繁体字,何为规范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了牛奶用语的规范问题。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从您的分析和调查来说,我们还能不能喝牛奶?要不要喝牛奶?”我很坚决地回答:“当然能喝,当然要喝!但是,首先我们必须确定的是我们喝的是牛奶。”

我们现在从商店里能买到的“牛奶”,是不是牛奶呢?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很难回答。因为牛奶其实就应该是牛的乳汁,但是我们能买到的却是很多含有不明成分的乳状溶液。

“还原乳”? 为掺假造假提供机会的奶粉溶液

我们经常看到奶业厂家使用的一个名词,“还原乳”。什么是还原乳?据解释,就是将牛奶制成奶粉,然后再用水溶解,制成的“牛奶”。其实,这应该称为奶粉溶液更加准确。有了最后这一步还原,还原时水的比例也由厂家说了算,这其实就是一个掺假造假的机会。我们知道酒也可以通过兑水而造假,不过可以通过酒精度来进行检测。

牛奶的质量标准,却长期没有得到重视。一直通过氮含量测定作为标准,而这个标准可以通过向牛奶中加入尿素和三聚氰胺等含氮物质进行蒙蔽。有人提出,可以用有机氮作为标准,其实也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如向牛奶中添加大豆蛋白等劣质蛋白,甚至皮革水解蛋白等垃圾蛋白,也可以轻易骗过这样的检测。所以,我曾经带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学生,采用了一个比较难受到外界干扰的指标--免疫球蛋白含量,对市售牛奶的品质进行了检测。

检测结果很令人担忧。在很多市售牛奶中,其免疫球蛋白含量都明显低于新鲜牛奶,有的甚至几乎检测不到免疫球蛋白的存在。

当时,我就提出我们的牛奶有问题,被大量兑了水,或者说还原大了,而且可能有不明添加的成分。结果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企业和公众的重视,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我也才知道牛奶中究竟被加了什么。

牛奶中究竟被加了什么?

牛奶中被频繁加入了很多物质。这些物质有些可以说出名字就明白是什么,如芦荟、维生素D和钙等等。有些就说不明白了,如乳化剂、甜味剂、增稠剂和防腐剂等等。还有就是在故弄玄虚了,如OMP、CBP、益生菌和益菌因子等等。

加这些物质,我个人认为主要有2个目的。

首先,就是掩盖牛奶的低劣品质,如添加三聚氰胺增加蛋白质的检测数值以及改善还原乳的口感。还有就是牛奶中存在有细菌,由于我国对奶牛的管理和牛奶的保存技术水平低,牛奶中的细菌含量很高,制约了牛奶的等级检测,于是有人就添加了所谓益生菌掩盖牛奶中的其他细菌,以逃避检查。还有就是在牛奶中添加抗生素,同时添加内酰胺酶,掩盖抗生素的残留。总之,手段和技术颇多,可谓费尽心机,我们的很多科研经费也都浪费在了这些造假技术的开发上了。

其次,就通过添加剂,企图获得超额的利润,如加钙、芦荟和OMP等等。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牛奶中额外添加这些成分,这些成分其实可能对我们的身体有害。例如,补钙超过2000毫克/天就可能引起钙中毒,高钙还可能导致泌尿系统结石;芦荟则含有蒽醌类化学成分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同时,孕妇应该避免使用含此成分的药物或食品添加剂,以免造成胎儿损伤或流产。有研究表明,芦荟全株叶液有毒,口服中毒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血便、里急后重,并可损害肾脏,引起蛋白尿、血尿。而OMP则是最典型的添加物质了。

蒙牛的OMP究竟是什么?

2006年,蒙牛乳业宣布第一款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世界领先牛奶产品问世--OMP技术和蒙牛特仑苏OMP牛奶研发的成功。该公司宣布,OMP即造骨牛奶蛋白,作为一种天然活性牛奶蛋白,它在有效提高人体骨密度方面具有独特的机理和效果。它在牛奶中只有微量存在,并可直接对骨骼发生作用。据蒙牛公司聘请的专家介绍,OMP可以增加人体内造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促进骨骼合成代谢,从而有效地促进健康骨骼的形成,促使骨量增加。这提示这种OMP可能是一种生长因子或具有生长因子样作用的物质。

这个OMP曾经让我冥思苦想过很长时间。方舟子先生说,OMP就是IGF-1,我一直都很怀疑,因为IGF-1很贵,而且很难制备,蒙牛真有这个技术,卖IGF-1比还原牛奶赚钱多了。当时,有人说特仑苏有IGF-1,所以可能致癌。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我对特仑苏的OMP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首先,通过ELISA检测,发现特仑苏的IGF-1含量与其他牛奶无异;其次,通过电泳,也没有发现特仑苏中含有大量的与IGF-1分子量类似的物质;最后,经过体外细胞培养也未发现特仑苏蛋白有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所以,基本可以排除特仑苏含有IGF-1的可能性。我立即发布了我的结果,并分别质问了方先生和蒙牛,然而方先生一直坚持他是根据蒙牛的专利推测的,而蒙牛则一直未予理睬。直到今年,在质检总局的压力下,蒙牛才承认OMP是MBP),其主要成分为LF, LPO, cystatin C, kininogen fragment 1-2, and HMG-like protein 等四种成分。这些成分均与造骨无关,其生物学作用却很令人担心。首先,LF是一种抗感染因子,但作用与溶菌酶一样,很温和,在眼泪中就有很多,如果指望它起作用就象作手术用眼泪消毒一样可笑;其次,LPO可以催化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次卤酸等强氧化剂,可以产生杀菌作用,但可能在体内导致细胞凋亡,加速衰老,并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而蒙牛不愿意承认的后两种成分就更令人担心了。cystatin C是一种最新发现的胸膜炎标志蛋白,其含量不仅与胸膜炎有关,而且与肾损伤和心血管病有关,同时其还是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501-506)。而kininogen则可以被蛋白酶水解成缓激肽,后者具有强而持久的平滑肌痉挛和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强的作用,可以导致腹痛、腹泻、哮喘、水肿和血压下降等作用。因此,过量添加肯定不好。

“益生菌”:不益生,反害身

牛奶只是我国食品行业混乱现状的一个缩影。这种混乱局面的典型代表就是食品术语的不规范。在食品行业的潜规则下,诞生了很多类似于黑话的学术名词,如三聚氰胺被称为蛋白精等等。同时,还诞生了很多为了宣传而用的名词,如OMP 、CBP、益生菌和益菌因子等等。卫生部对OMP已经做出了无害的认定,我不想多谈了。这个益生菌对于人体,绝不是其宣传的那么有益和安全。

关于“益生菌”,所谓“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益生菌系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

已发现的益生菌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其中包括:①乳杆菌类;②双歧杆菌类;③革兰氏阳性球菌。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

就算所谓“益生菌”只是这些人提到的双岐杆菌等。其实,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双岐杆菌等所谓益生菌引起的感染及脓毒血症屡见不鲜,且对丁胺卡那等肠道常用抗生素高度耐药。

因此,盲目使用“益菌因子”促进所谓“益生菌”是很危险的,可能造成健康的潜在损害,更没有任何提高免疫力的意义。就象用造骨蛋白促进骨骼生长,可能促进肿瘤生长一样。

所谓益生菌不但不能益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反而可以导致人体的死亡。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发布的消息指出,从2004年到2007年,这个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对296人开展临床实验,以研究益生菌是否会影响胰腺炎。实验结果和研究人员的预想大相径庭:被注入益生菌的一组病人,不仅没有受益于益生菌的“关照”,死亡率反而更高,注入益生菌后死亡率提高到未注射组的近3倍。这是有人第一次以实验数据说明,所谓益生菌的危害。

我国引入益生菌的概念有5-6年的时间了,很多人宣传其可以提高免疫力。但是,即使我们这些专业免疫学的研究人员也很难判断其效果,不过其引入新的感染原却是确定的。

西班牙就曾有过这样的病例,3名患者感染了真菌血症后死亡。后来经调查发现,这几名患者都摄入过一种益生菌制品,用来治疗腹泻,但由于这几位患者本身已经存在严重免疫缺陷,而治疗时又把新的菌群带入到患者体内,引发新的感染,造成了菌血症的发生。

益菌因子:真的有益人体吗?

所谓“益菌因子”是指促进人体内有益菌增殖的因子如:GOS、Inulin、FOS等等。由于不能被人体降解和吸收,可以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大量使用可以产生腹泻的效果,胃肠功能不佳的人应该避免使用。很多研究表明,摄入菊粉和低聚果糖,会增加盲肠和粪中丁酸的含量。丁酸又称酪酸,为无色至浅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浓烈的奶油、干酪般的不愉快气息和奶油味,高浓度一次接触,可引起皮肤、眼或粘膜的中度刺激性损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大肠丁酸的产生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益生菌及益菌因子对人体的健康都是有影响的,而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应用的。

由于企业不断在名词上进行创新,我们在很多时候可能不知道我们在吃什么,而且企业可以很容易的改变名词的含义而逃避责任。同时,由于我们并不知道企业添加物质的品种和剂量,所以很容易造成中毒或者过敏。

可以说,企业的研发人员在真正的科研素质上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很多时候,他们总是强调添加的物质无毒,对人体有益,但是要知道随便改变食物的结构是很危险的。如在鱼肝油中大量添加其成分之一的维生素A,也可造成中毒。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卫生部现在认可OMP无毒,可以任意在牛奶中添加不会影响健康的结论值得商榷的原因。

建议:杜绝忽悠性产品名词

对于这种乱象,有关部门是有责任的,而国家也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制定了《食品安全法》。我认为这是好的开始,但有很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首先,就是要规范学术用语,不能任意创造名词,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有检测的目标。杜绝防腐剂和乳化剂等定义含糊的名词。

其次,就是建立完善的检测机制和机构,在官方检测的同时,支持和鼓励民间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测。实现食品监督检测的透明和公开。

第三,严格限制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开发,严禁滥用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防止食品通过添加剂以次充好。

还有,就是加强对食品生产者和公众的食品健康与安全宣传,鼓励企业及其行业协会进行自律,避免片面强调或夸大宣传某种成分的重要作用,鼓励相关专家为公众提供食品安全建议,同时也应该鼓励相关部门或机构,甚至企业本身以实验为基础,澄清食品安全的质疑。

最后一点,是我个人的意见,那就是应该禁止或限制从事饲料研究的企业或专家在一定时期内,参与食品添加剂或食品生产的科研工作,并且禁止或限制科研机构或高校同时进行饲料和食品的科研技术研究与开发。因为无论三聚氰胺,还是益生菌和益菌因子,都来自于饲料的添加剂。这些东西喂猪可以,但是喂人就会对健康有害的。同时,食品安全的研究必须依托基础医学的研究,不能只依赖于营养学等公共卫生或食品技术等研究,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京门风月手游

099彩票安卓版

烩彩画

亿彩彩票app